100%

全晉文卷七十九

烏程嚴可均校輯

秦秀

秀字玄良。新興雲中人。魏驍騎將軍朗子。咸寍中為博士。太康中。以議齊王攸事除名。尋復為博士。

上言王濬位號

自大晉啟祚.輔國之號。率以舊恩。此為王濬無功之時。受九列之顯位。立功之後。更得寵人之辱號也。四海視之。孰不失望。蜀小吳大。平蜀之後。二將皆就加三事。今濬還而降等。天下安得不惑乎。吳之未亡也。雖以三祖之神武。猶躬受其屈。以孫 之虛名。足以驚動諸夏。每一小出。雖聖心知其垂亡。然中國輒懷惶怖。當爾時有借天子百萬之眾。平而有之。與國家結兄弟之交。臣恐朝野實皆甘之耳。今濬舉蜀漢之卒。數旬而平吳。雖舉吳人之財寶以與之。本非已分。有焉。而據與計校乎。(晉書秦秀傳。王濬有平吳之勳。而為王渾所譖毀。以為輔國大將軍。天下咸為之怨。秀乃上言。)

全晉文卷七十九 秦秀 一

何曾謚議

故太宰何曾。雖階世族之胤。而少以高亮嚴肅。顯登王朝。事親有色養之名。在官奏科尹之模。此二者實得臣子事上之 。然資性驕奢。不循(御覽作脩。)軌則。朝野之論。不可具言。詩云。節彼南山。惟石巖巖。赫赫師尹。民具爾瞻。言其德行高峻。動必以禮耳。丘明有言。儉德之恭也。侈惡之大也。大晉受命。勞謙隱約。曾受寵二代。顯赫累世。暨乎耳順之年。身兼三公之位。食大國之租。荷保傅之貴。秉司徒之均。二子皆金貂卿校。列于帝側。方之古人。責深負重。雖舉門盡死。猶不稱位。而乃驕奢過度。名被九域。行不履道。而享位非常。有生之民。咸怪其行。以古義言之。非惟失輔相之宜。違斷金之利也。穢皇代之美。棄羔羊之節。壞人倫之教。生天下之醜。示後生之傲。莫大于此。自近(御覽作奕。)世以來。宰臣輔相。未有受垢辱之聲。被有司之劾。父子塵累而蒙恩貸若曾者也。周公弔二季之陵遲。哀大教之不行。于是作謚以紀其終。曾參奉之。啟手歸全。易簣而沒。 明慎終。死而後已。齊之史氏。亂世陪臣耳。猶書君賊。累死不懲。況于皇代守典之官。敢畏強盛而不盡禮。管子有言。禮義廉恥。是謂四維。四維不張。國乃滅亡。宰相大臣。人之表儀。若生極其情。死又無貶。是則帝室無政刑也。王公貴人。復何畏哉。所謂四維。復何寄乎。謹案謚法。名與實爽曰繆。怙亂(御覽作威。)肆行曰醜。曾之行已。皆與此同。宜謚為繆醜公。古人 棺之日。然後誄行。不以前善。沒後惡也。(晉書秦秀傳。又群書治要二十九引晉御覽五百六十二引干寶晉紀。)

全晉文卷七十九 秦秀 二

王昌前母服議

案議者以禮無前妻之名。依名絕之。不為之服。斯乃是也。今兄弟不同居。而各以路人相遇其母。恐一體之愛。從此絕矣。古人之為。未必案文。唯稱情耳。以為二母之子。宜各相事。皆如所生。雖無成典。期于相睦。得禮意也。若前妻之子。不勝母之哀。來言曰。我母自盡禮于事夫。為夫先祖所歆享。為父志所嘉。為人倫所欽敬。便迎父喪歸于舊塋。以其母祔矣。則後妻之子。寍可以據儒者之言。以距之邪。禮。二妾之子。父命令相慈養。而使有三年之恩。便同所生矣。昌父何義。不令二嫡依此禮乎。父之執友有如子之禮。況事兄之母乎。然禮無明制非末學者所敢用心。必不昨已。與其意而絕之不若意而事之。故以為昌宜追前母三年。二母之祔。以先後為敘。(晉書禮志中。通典八十九。 案。王昌事詳前竟陵王楙文。)

賈充謚議

充位冠群后。惟民之望。舍宗族弗授。而以異姓為後。勃禮 情。以亂大倫。昔鄫養外孫莒公子為後。春秋書莒人滅鄫。聖人豈不知外孫親邪。但以義推之。則無父子耳。又案詔書。自非功如太宰。始封後如太宰。所取必己自出如太宰。不得以為比。然則以外孫為後。自非元功顯德。不之得也。天子之禮。蓋可然乎。絕父祖之血食。開朝廷之禍門。案謚法。昏亂紀度曰荒。充宜謚曰荒。(晉書秦秀傳。又御覽五百六十二引干寶晉紀。)

張放

放。咸寍中為博士。

臨軒遣使宜作樂議

臨軒遣使。應作樂。放案太始中。皇太子冠。太子進則樂作。位定而樂止。王者諸侯。雖殊尊卑。至于禮秩。或有同者。冠之與拜。俱為嘉禮。是以淮昔儀注。謂宜作樂。今符云。至尊受太子拜時。無鐘磬之樂也。(通典七十一。又一百四十七。)

楊珧

珧字文琚。弘農華陰人。太傅駿弟。咸寍中。以外戚歷尚書令衛將軍。遜位。尋復用事。惠帝初。與駿俱誅。

全晉文卷七十九 張放 楊珧 楊濟 三

聘悼楊后時上表

歷觀古今。一族二后。未嘗以全。而受覆宗之禍。乞以表事。藏之宗廟。若如臣之言。得以免禍。(晉書楊珧傳。)

奏請建同姓

古者建侯。所以蕃衛王室。今吳寇未殄。方岳任大。而諸王為帥。都督封國。既各不臣其統內。于事重非宜。又異姓諸將居邊。宜參以親戚。而諸王公皆在京都。非扞城之義。萬世之固。

駮停馬隆將士勛賞議

前精募將士。少加爵命者。此適所以為誘引。今隆全軍獨剋。西土獲安。不得便以前授。塞此後功。宜皆聽許。以明要信。

楊濟

濟字文通。珧弟。歷鎮南征北將軍。遷太子太傅。惠帝初。與兄駿珧俱誅。

與傅咸書

昨遣人相視受罰。云大重。以為怛然。相念杖痕。不耐風塞。宜深慎護。不可輕也。當飲酒。令體中常 為佳。蘇治瘡急痛。故寄往之。(御覽六百五十引傅咸集。又八百五十八蘇作酥。)

又與傅咸書

江海之流混混。故能成其深廣也。天下大器。非可稍了。而相觀每事欲了。生子癡。了官事。官事未易了也。了事正作癡。復為快耳。左丞總司天臺。維正八坐。此未易居。以君盡性。而處未易居之任。益不易也。想慮破頭。故具有白。(晉書傅咸傳。)

趙休

休為右軍督。

全晉文卷七十九 楊濟 趙休 虞溥 四

上書論楊氏

王莽五公。兄弟相代。今楊氏三公並在位。而天變慺見。臣竊為陛下憂之。(晉書楊珧傳。)

虞溥

溥字允源。高平昌邑人。咸寍中舉孝廉。除郎中。補尚書都令史。太康中遷公車司馬令。除鄱陽內史。有江表傳若干卷。集二卷。

王昌前母服議

臣以為禮不二嫡。所以重正也。非徒如前議者防妒忌而已。故曰一與之齊。終身不改。未有遭亂而二嫡。苟嫡不可以二。則昌父更娶之辰。即前母義絕之日。固不待言而可知矣。議者以昌父無絕遣之言。尚為正嫡。恐犯禮虧教。難以示後。案昌父既策名魏朝。更納後室。豈得懷舊君于江表。存外妻于讎國乎。非徒時政之所禁。乃臣道所宜絕。設使昌父尚存。二妻俱在。今始會同。必不使兩妻專堂。二嫡執祭。同為之齊也。以此驗之。故知後嫡立。宜前嫡廢也。即使父有兩立之言。猶將以禮正之。況無遺命可以服乎。溥以為宜如猛議。(晉書禮志中。通典八十九。太康元年。尚書都令史虞溥議。)

駮卞粹議王昌前母服

喪從寍戚。謂喪事尚哀耳。不使服非其親也。夫死者終也。終事已故無絕道。分居兩存。則離否由人。夫婦以判合為義。今土隔人殊。則配合理絕。彼己更娶代己。安得自同于死婦哉。伯夷讓孤竹。不可以為後王法也。且既以為嫡後服。復云為妾生。則或貶或離。死則同祔于葬。妻專一以事夫。夫懷貳以接己。開偽簿之風。傷貞信之教。于以純化篤俗。不亦難乎。今昌二母。雖土地殊隔。據同時並存。何得為前母後母乎。設使昌母先亡。以嫡合葬。而前母不絕。遠聞喪問。當復相為制何服邪。夫制不應禮。動而愈失。夫孝子不納親于不義。貞婦不昧進則苟容。今同前嫡于死婦。使後妻居正而或廢。于二子之心。曾無恧乎。而云誣父棄母。恐此文致之言。難以定臧否也。禮。違諸侯適天子。不服舊君。然則昌父。絕前君矣。更納後室。廢舊妻矣。又何取于宜誅宜撫乎。且婦人之有惡疾。乃慈夫之所愍也。而在七出。誠以人理應絕故也。今夫婦殊域。與無妻同。方之惡疾。理無以異。據己更娶。有絕前之證。而云應服。于義何居。(晉書禮志中。)

全晉文卷七十九 虞溥 五

移告屬縣

學所以定情理性。而積眾善者也。情定于內。而行成于外。積善于心。而名顯于教。故中人之性。隨教而移。善積則習與性成。唐虞之時。皆比屋而可封。及其廢也。而云可誅。豈非化以成俗。教移人心者哉。自漢氏失御。天下分崩。江表寇隔。久替王教。庠序之訓。廢而莫修。今四海一統。萬里同軌。熙熙兆庶。咸休息乎太和之中。宜崇尚道素。廣開學業。以讚協時雍。光揚盛化。(晉書虞溥傳。)

獎訓學徒詔(御覽作厲學篇)

文學諸生。皆冠帶之流。年盛志美。始涉學庭。講修典訓。此大成之業。立德之基也。夫聖人之道。淡而寡味。故始學者不好也。及至 月。所觀彌博。所習彌多。耳聞所不聞。目見所不見。然後心開意朗。敬業樂群。忽然不學大化之陶己。至道之入神也。故學之染人。甚于丹青。丹青吾見其久而渝矣。未見久學而渝者也。夫工人之染。先脩其質。後事其色。質脩色積。而染工畢矣。學亦有質。孝悌忠信是也。君子內正其心外脩其行。行有餘力。則以學文。文質彬彬。然後為德。夫學者不患才不及。而患志不立。故曰希驥之馬。亦驥之乘。希顏之徒。亦顏之倫也。又曰。 而舍之。朽木不知。 而不舍。金石可虧。斯非其效乎。今諸生口誦聖人之典。體閑庠序之訓。比及三年可以小成。而令名宣流。雅譽日新。朋友欽而樂之。朝士敬而歎之。于是州府交命擇官而仕。不亦美乎。若乃含章舒藻。揮翰流離。稱述世務。探賾究奇。使楊班韜筆。仲舒結舌亦惟才所居。固無常人也然。積一勺以成江河。累微塵以崇峻極。匪志匪勤。理無由濟也。諸生若絕人閒之務。心專親學。累一以貫之。積漸以進之。則亦或遲或速。或先或後耳。何滯而不通。何遠而不至邪。(晉書虞溥傳。御覽六百七。又六百十三。)

全晉文卷七十九 虞溥 華譚 六

華譚

譚字令思。廣陵江都人。咸寍中。揚州刺史周浚引為從事令史。太康中舉秀才。對策第一。除郎中。遷太子舍人本國中正。後為鄄城令。遷廬江。除尚書郎。永寍初出為郟令。再遷廬江內史。加綏遠將軍。封都亭侯。以忤刺史劉陶下獄。免。建興初為鎮東軍諮祭酒。轉丞相軍諮祭酒。領郡大中正。太興初轉祕書監。後加散騎常侍。永昌初免。卒年七十餘。贈金紫光祿大夫。有新論十卷。集二卷。

舉秀才對策

策曰。今海內一統。萬里同風。天下有道。莫斯之盛。然北有未羈之虜。西有醜施之氐。故謀夫未得高枕。邊人未獲晏然。將何以長弭斯患。混清六合。對曰。臣聞聖人之臨天下也。祖乾綱以流化。順谷風以興仁。兼三才以御物。開四聰以招賢。故勞謙日昃。務在擇才。宣明巖穴。垂光隱滯。俊乂龍躍。帝道以光。清德鳳翔。王化克舉。是以皋陶見舉。不仁者遠。陸賈重漢。遠夷折節。今聖朝德音發于帷幄。清風翔乎無外。戎旗南指。江漢席卷。干戈西征羌蠻慕化。誠闡四門之秋。興禮教之日也。故髦俊聞聲而響赴。殊才望險而雲集。虛高館以俟賢。設重爵以待士。急善過于飢渴。用人疾于應響。杜佞諂之門。廢鄭聲之樂。混清六合。實由乎此。雖西北有未羈之寇。殊漠有不朝之虜。征之則勞師。得之則無益。故班固云。有其地。不可耕而食。得其人。不可臣而畜。來則懲而禦之。云則備而守之。蓋安邊之術也。

全晉文卷七十九 華譚 七

又策曰。吳蜀恃險。今既蕩平。蜀人服化。無攜貳之心。而吳人趑睢。屢作妖寇。豈蜀人敦樸。易可化誘。吳人輕銳。難安易動乎。今將欲綏。靜新附何以為先。對曰。臣聞漢末分崩。英雄鼎峙。蜀棲岷隴。吳據江表。至大晉龍興。應期受命。文皇運籌。安樂順軌。聖上潛謀歸命向化。蜀染化日久。風教遂成。吳始初附。未改其化。非為蜀人敦愨。而吳人易動也。然殊俗遠境。風土不同。吳阻長江。舊俗輕悍。所安之計。當先籌其人士。使雲翔閶 。進其賢才。待以異禮。明選牧伯。致以威風。輕其賦斂。將順咸悅。可以永保無窮。長為人臣者也。又策問。聖人稱如有王者。必世而仁。今天成地平。大化無外。雖匈奴未羈。羌氐驕黠。將修文德以綏之。舞干戚以來之。故兵戈載戢。武夫寢息。如此。己可消鋒刃為田器。罷尚方武庫之用未邪。對曰。夫唐堯歷載。頌聲乃作。文武相承。禮樂大同。清一八紘。綏盪無外。萬國順軌。海內斐然。雖復被髮之鄉。徒跣之國。皆習章甫而入朝。要衣裳以磬折。夫大舜之德。猶有三苗之征。以周之代。獫狁為寇雖有文德。又須武備。備豫不虞。古之善教。安不忘危。聖人常誡。無為罷武庫之常職。鑠鋒刃為佃器。自可倒載干戈。苞以獸皮。將帥之士使為諸侯于散樂休風。未為不泰也。

又策曰。夫法令之設。所以隨時制也。時險則峻法以取平。時泰則寬綱以將化。今天下太平。四方無事。百姓承德。將就無為而乂。至于律令。有所損益不。對曰。臣聞五帝殊禮。三王異教。故或禪讓以光政。或干戈以攻取。至于興禮樂以和人流清風以寍俗。其歸一也。今誠風教大同四海無虞。人皆感化。去邪從正。夫以堯舜之盛。而猶設象刑。殷周之隆而甫侯制律。律令之存。何妨于政。若乃大道四達。禮樂交通凡人脩行。黎庶勵節。刑罰懸而不用。律令存而無施。適足以隆太平之雅化。飛仁風乎無外矣。

全晉文卷七十九 華譚 八

又策曰。昔帝舜以二八成功。文王以多士興周。夫制化在于得人。而賢才難得。今大統雖同。宜搜才實。州郡有貢薦之舉。猶未獲出群卓越之倫。將時無其人。有而致之未得其理也。對曰。臣聞興化立法。非賢無以光其道。平世理亂。非才無以宣其業。上自皇羲。下及帝王。莫不張皇綱以羅遠。飛仁風以被物。故得賢則教興。失人則政廢。今四海一統。萬里同風。州郡貢秀孝。臺府簡良才。以八紘之廣兆庶之眾。豈當無卓越 逸之才乎。譬猶南海不少明月之寶。大宛不乏千里之駒也。異哲難見。遠數難睹。故唐土堯太平之化。二八由舜而甫顯。殷湯革王之命。伊尹負鼎而方用。當今聖朝。禮亡國之士。接遐裔之人。或貂蟬于帷幄。或剖符于千里。巡狩必有呂公之遇。宵夢必有巖穴之感。賢 之出。可企踵而待也。(晉書華譚傳。)

上牋求退(建興中。元帝為丞相。)

譚聞霸主遠聽。以求才為務。僚屬量身。以審己為分。故疏廣告老。漢宣不違其志。干木椻息。文侯就式其廬。譚無古人之賢。竊有懷遠之慕。自登清顯。出入二載。執筆無贊事之功。拾遺無補闕之績。過在納言闇于舉善。狂寇未賓復乏謀策。年向七十志力日衰。素飧無勞。實宜辭退。謹奉還所假左丞相軍諮祭酒版。(晉書華譚傳。)

遺顧榮等書

石冰之亂。朝廷錄敏微功。故加越次之禮。授以上將之任。庶有韓盧一噬之效。而本性凶狡。素無識達。貪榮干運。逆天而動。阻兵作威。盜據吳會。內用凶弟。外委軍吏。上負朝廷寵授之榮。下孤宰輔過禮之惠。天道伐惡。人神所不祐。雖阻長江。命危朝露。忠節令圖。君子高行。屈節附逆。義士所恥。王蠋匹夫。志不可屈。于期慕義。隕首燕庭。況吳會仁人。並受國寵。或剖符名郡。或列為近臣。而便辱身姦人之朝。降節逆叛之黨。稽顙屈膝。不亦羞乎。昔龔勝絕粒。不食莽朝。魯連赴海。恥為秦臣。君子義行。同符千載。遙度雅量。豈獨是安。昔吳之武烈稱美一代。雖奮奇宛葉。亦受折襄陽。討逆雄

全晉文卷七十九 華譚 九

氣。志存中夏。臨江發怒。命訖丹徒。賴先王承運。雄謀天挺。尚內倚慈母仁明之教。外杖子布廷爭之忠。又有諸葛、顧步、張朱、陸全之族。故能鞭笞百越。稱制南州。然兵家之興。不出三世。運未盈百。歸命入臣。今以陳敏倉部令史。七第頑 六品下才。欲攝桓王之高蹤。蹈大皇之絕軌。遠度諸賢。猶當未許也。諸君垂頭。不能建翟義之謀而顧生俛眉。已受羈絆之辱。皇輿東軒。行即紫館。百僚垂纓。雲翔鳳闕。廟勝之模。潛運幃幄。然後發荊州武旅順流東下。徐州銳鋒。南據堂邑。征東勁卒。耀威歷陽。飛橋越橫江之津。泛舟涉瓜步之渚。威震丹陽。擒冠建業。而諸賢何顏見中州之士邪。小寇隔津。音符道闊。引領南望。情存舊懷。忠義之人。何世蔑有夫危而不能安。亡而不能存。將何貴乎永長宿德。情所素重。彥先垂髮。分著金石。公冑早交。恩紀特隆。令伯義聲。清好密結。上欲與諸賢效翼紫宸。建功帝籍。如其不爾。亦可泛舟河渭。擊楫清歌。何為辱身小冠之手。以蹈逆亂之禍乎。昔為同志。今已殊域。往為一體。今成異身。瞻江長歎。非子誰思。願圖良策。以存嘉謀也。(晉書陳敏傳。)

移前松滋令袁甫

誠以枯澤非應龍之淵。棘林非鸞鳳之窟。昔食其自匿監門。非高祖不長揖。孔明躬耕南陽。非劉氏不馳驅。望雲霄而偶翮。見鴻漸之輕羽。瞻長塗而高嗚。知騏驥之迅足。(御覽五十七。又四百七。並引晉中興書。)

對別駕陳總問

刺史嵇紹舉譚秀才。將行。別駕陳總餞之。因問曰。思賢之主。以求才為務。進取之士。以功名為先。何仲舒不仕武帝之朝。賈誼失分漢文之時。此吳晉之滯論。可辯此理而後別。譚曰。夫聖人在上。物無不理。百揆之職。非賢不居。故山林無匿景。衡門不棲遲。至承統之王。或是中才。或復凡人。居聖人之器。處兆庶之上。是以其教日頹。風俗漸弊。又中才之君。所資者偏。物以類感。必于其黨。黨言雖非。彼以為是。以所授有顏冉之賢。所用有廟廓之器。

全晉文卷七十九 華譚 十

居官者日冀元凱之功。在上者日冀堯舜之義。彼豈知其政漸毀哉。朝雖有求賢之名。而無知才之實。言雖當。彼以為誣。策雖奇。彼以為妄。誣則毀已之言入。妄則不忠之責生。豈故為哉。淺明不見深理。近才不睹遠體也。是以言不用。計不施。恐死亡之不暇。何論功名之立哉。故上官昵而屈原放。宰嚭寵而伍員戮。豈不哀哉。若仲舒抑于孝武。賈誼失于漢文。蓋復是其輕者耳。故白起有云。非得賢之難。用之難。非用之難。信之難。得賢而不能用。用而不能信。功業豈可得而成哉。(晉書華譚傳。)

尚書二曹論

劉道貞問嶭令長。在吳何官。荅曰為吏部尚書。問曰。吳待吏部。如何[如何當作何如]餘曹。荅曰。並通高選。吏部特一時之俊。劉曰。晉魏以來俱爾。獨謂漢氏重賊曹為是。吳晉重吏部為非。嶭君曰。八座秩同班等。其選並清。宜同一揆。若人才或多或少。選例難精。如不得已。吏部職掌人物。人物難明。謂吳晉為得。而君何是古而非今。劉難日。今吏部非為能判[判當作刊]虛名。舉沈朴者。故錄以成人。位處三署。選曹探鄉論而用之耳。無煩乎聰明。賊曹職典刑獄。刑難精。是以欲重之。荅曰。今之賊曹。不能聽聲觀色。以別真偽。繇不能斷。讞之尚書也。夫在獄者率小人。在朝者率君子。小人易檢。君子難精。俱不得已。吏部宜重。賊曹宜輕也。(通典二十三引華譚集。)

全晉文卷七十九終 華譚 十一

新論

夫體道者聖。遊神者哲。體道然後寄意形骸之外。遊神然後窮變化之端。故寂然不動。而萬物為我用。塊然元默。而眾機為我連。(初學記十七。)

全晉文卷七十九終